✦ ✦✦ ✦✦ ✦✦ ✦
为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强化信息技术领域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和分享,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于2022年11月26日-28日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承办、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11月26日,主会议在上海市圆满落幕。此次主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区域经验分享的形式展开。
11月27日全天,28日上午,第14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小学与职前案例分享分会场于腾讯会议线上召开,并通过在线平台实时转播。
✦ ✦ ✦ ✦ ✦ ✦ ✦ ✦
11月27日会议
11月27日上午
11月27日上午场,由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孙伟老师担任会议主持,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方其桂老师,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教研员陈明宏老师担任点评专家。
来自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的胡卫俊老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的刘诗梦老师,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的程育艳老师,天津市生态城南开小学的高倩老师,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的高秀敏老师,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的郑素素老师与王美老师进行了优秀教学案例的分享。
会议初始,孙伟老师致欢迎辞:
随后,七位老师依次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每个案例分享结束后由两位专家老师给予相应的点评。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1:
用数据讲故事—探索图像质量背后的秘密
胡文俊老师本案例的设计围绕着“课程逻辑”“核心素养”和“学科哲学”这三条主线来寻找教学内容并挖掘内容背后的育人价值,通过发现数据、采集和组织数据、表达数据这三个课时,并结合焦点讨论法,项目式学习以及思维导图的等教学方法对数据编码这一板块的内容进行了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专家点评
陈明宏老师对该案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该教学案例选题新颖,完全按照新课标数据编码这一板块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数据编码这一内容设置于四年级,但是四年级的孩子要对数字与编码,数据与数据安全,数据的组织与呈现这几个内容进行感知体验,甚至要初步了解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在这一方面,要思考怎么样将好的题材嵌入进去,我觉得胡老师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2
探秘二维码
刘诗梦老师本案例的设计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学习,采用简单游戏辅助学生理解图形化编码含义,借助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得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最终达到了解二维码原理和应用;体验扫码过程,感受二维码的便捷性及功能;利用生成二维码的软件,制作个性化二维码,感受二维码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字生活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认识到数字生活带来的风险,提高防范意识这四大教学目标。
专家点评
陈明宏老师对该案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该教学案例重点突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把二维码生活化,通过生活实践折现出来,并且与三年级所设置《学习在线的生活》相关内容适度联系起来,比如二维码进校园,在校园中众多使用二维码的场景中,如何承接三年级的内容,可以再进行深入的探索。”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3:
初识数据可视化
程育艳老师采用导向深度学习的问题解决教学范式,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协作探究,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构建方案;实践体验,验证方案;评价方案,知识延伸这一框架梳理了教学过程。
专家点评
陈明宏老师对该案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整个教学流程非常完善,把我们数据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出来,包括收集数据建设学校的气象站、组织数据、进行数据的可视化,无论是重点的聚焦,还是组织与呈现,都表达出老师对教学的深刻观点。”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4:
无所不能”的二维码
高倩老师通过课标中的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清晰的梳理:通过分享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发现、总结二维码的功能。(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破译“密码”,知道什么是编码,理解二维码中信息存储的原理。(计算思维);通过自学二维码制作微课,能利用在线平台将编程作品的展示网址转化为二维码图片,解决手绘海报的交互体验问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意识)。通过任务分析,海报设计;原理认知,实践应用;完善作品,展示分享这三个流程介绍了stem作品。
专家点评
陈明宏老师对该案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这节课对一个学生来说必定收获很多,把二维码这种优势提取出来绝对是一节好课,但是我主要是想提出一点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在信息科技新课标这个背景下学习,可能会和以往略有不同,二维码的制作和应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5:
神圣一票—变量和数据可视化
高秀敏老师通过三个任务:制作计数器,数据可视化,创新完善作品;四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启发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反馈梳理本课的设计思路。以巧设情景,以生为本,科技并举,多元评价为教学特色为大家呈现了一堂有关数据可视化的课程设计。
专家点评
方其桂老师对该案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落实核心素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通过问题来进行导向。那么就这节课而言,一定要学生思考的几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可视化,通过可视化的这个数据能够制造什么样的模型,用规律性的数据做到什么样的预测;第二个,我们要向谁可视化,即可视化的数据到底给谁看。那么对不同人群来讲,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6:
玩转word,助力亚运
郑素素老师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本节课。并以杭州亚运会为背景,通过视频回顾、聚焦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拓展迁移,引发新问;课堂总结、小组评价这四个环节梳理了教学过程。
专家点评
方其桂老师对该案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整个教学单元是以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来实施的,由于以杭州亚运会为真实背景,所以对杭州的学生老师应该很有吸引力。我们很多老师总习惯认为计算思维是通过编程来实现的,其实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及各种方法和步骤。那么就这节课而言,较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7
“小眼镜”该怎么防?—数据解读与分析
王美老师通过特殊的教学目标分析法梳理了如下内容:通过比一比“哪个班近视防控做得最好”,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图表,运用对比法进行分析,初步感受数据量越大、范围越广,数据解读和分析就会更加精准;通过小组合作,采用筛选、排序等方法统计每类因素每个区间的近视人数,并结合自动生成的折线图,运用关联法得出合理的结论,让学生感受利用技术析出数据的快捷性,初步树立用数据支撑观点的意识;通过交流和讨论,针对近视防控提出合理的策略和建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数据解读和分析,初步感受结合数据提出建议,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专家点评
方其桂老师对该案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第一点,王老师采用了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目标写法,即说明通过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他开诊断单也需要说明通过这样的行为控制什么样的病情,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也就是说把你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果放在一起,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明确。第二点,这节课是关于数据处理的,它的目的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对这节课来讲,有做一个证据来支撑学生的观点,表明一定要有证据的意识,因为数据即证据,是机具科学性的。第三点,我们项目一定是能够解决学生的自身的问题,凡是这些问题与学生的距离近,它的效果就越好,这一点,王老师做得不错。”
滑动查看更多案例分享情况
11月27日下午
11月27日下午,研讨会由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郑晓燕老师主持,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教授、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费宗祥老师担任点评专家。会议邀请六名中小学教师从小学跨学科课程、小学科创教育和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等多个方向开展案例分享。
案例分享
主持人郑老师首先对本场案例分享研讨会的评委专家做出介绍,并欢迎各位案例分享教师的到来。首先汇报的是来自上海市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的张辉老师,她通过对《跨学科数据素养项目—斯基罗斯岛的蜥蜴项目》的介绍,结合生物、数学和信息技术三个学科的融合,通过数据可视化形成对生物问题的解析。其次由来自武汉市玫瑰园小学的杨洋老师就《我是防疫小卫士-制作防疫消毒洗手机》展开说课,通过创作性STEAM课程学习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思考,引导学生设计和形成整个思考过程。接着来自武汉市洪山区致远小学的赵国华老师从《派机器人去送信—重走长征路》展开说课,在课程中他指代构建信息科技高效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融入到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
专家点评
在三个老师的说课后,穆肃老师对这三个精彩的课例进行了评价,她指出其三个课程案例的主线清晰、富有层次,课例一将三个学科融合,以生物问题为主线,用数学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方法开展,实现了生物、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学科真正的融合;课例二面向真实生活创设科创学习情境,突出了工程过程和方法学习;课例三实施课程思政,有效应用了课程资源来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案例分享
在上半场的分享后,来自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的徐钦老师站在项目式学习的肩膀上就《探秘3D机器人手臂》展开了说课,来自杭州市澎博小学的裘涛洁老师《列表存储》一课聚焦于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新港第二小学的薛萍老师展开的《隔空手势看你指挥》课例引入了人工智能的科创教育。
专家点评
在三位老师的案例分享后,费宗翔老师点评到,三位老师探讨了信息化转型下在教和学的不同,在实践过程中边摸索、边改进、边学,留给我们很大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课堂环节中提升能力,根据学校真实的活动与情境展开,引导小学生经历一个问题的抽象与分解,剔除掉此问题繁杂的其他问题,将问题分解为学科所对应的知识点,关注到计算思维的培育。
最后,主持人郑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新时代信息科技教学发展的动力,是更好实现未来科技课堂的有效途径。此次分会场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无限的思考与智慧的收获的同时,也在不断鞭策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师们追逐更好的未来课堂。
11月28日会议
11月28日上午
11月28日上午的研讨会,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王世达老师与上海市特级教师奚骏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对7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说课进行了点评。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1:
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第一位分享者是来自张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李小兰教师,在本次会议中她分享的课例是《超声波雾化吸入法》。在讲述该专科护理技术时,李小兰教师通过情景导入,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2:
奥尔夫音乐—随我摇摆
第二位是来自广州市南沙区启慧学校的黄柳青老师,在学校中负责教授唱游与律动这一学科,在本次会议中她分享的课例是《奥尔夫音乐—随我摇摆》。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音乐感知活动,运用多种粗大动作表现音乐,鼓励学生参与或创编律动,发展学生的动作协调性、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3:
红印颂盛世,方寸显辉煌—3Done制作印章
第三位是来自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张阳阳老师,在本次会议中她分享的课例是《红印颂盛世,方寸显辉煌—3Done制作印章》。在本课程中,张阳阳老师通过一条主线、两重探究、多资源平台辅助的教学策略讲解组合编辑的加、减运算与预制文字操作,凸显了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4:
我的小小航天梦—“多边形”工具及“文本”工具的使用
第四位是来自东莞市大朗镇第一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郭凯璇老师,在本次会议中她分享的课例是《我的小小航天梦—“多边形”工具及“文本”工具的使用》。在本课程中,郭老师利用ITtools平台,基于天宫课堂,将技术与育人、真实性场景、校本、赏析相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工具与文本工具的使用技巧。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5:
快乐投篮
第五位是来自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的吴松松老师,在本次会议中他分享的课例是《快乐投篮》。郭老师将东西方投石器相比较,并引伸到投篮上,结合科技与机器人模块搭建帮助学生理解杠杆原理。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6:
steam课程—声音的产生
第六位是来自哈尔滨市松北实验小学的禹铭老师,在本次会议中他分享的课例是《steam课程—声音的产生》。在本次课程中他紧扣声音是围绕振动产生的这一主题,始终贯穿体验、探究、创作这一主线,使学生理解声音高低变化的原理。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7:
美丽多样的世界—使用变形工具
第七位是来自北航附小昌平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师任东丽老师,在本次会议中她分享的课例是《美丽多样的世界—使用变形工具》。在本次课程中她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容量与难度,并实现了绘画与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变形工具。
王世达专家与奚骏专家分别针对7位老师说课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本次会议最后奚骏老师提出了一个主题、两个维度、三个途径,并指出教师在运用技术进行教学,面对技术引发的教育学活动时,不妨转换教育场景,给学生一些空间,使师生间智慧互相交流,能力互相提升。
点击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扫码加入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
转自公众号“e2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