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研讨会:主旨报告深析技术与教育本质,圆桌对话共探实践路径

作者:发布时间:2025-07-08

模块一:专委会换届选举(闭门会议)

7月5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换届选举闭门会议率先举行,为专委会接下来的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模块二:两场主旨报告 —— 辩证审视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两场主旨报告聚焦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辩证思考,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郁晓华教授主持。

图1 华东师范大学郁晓华教授主持会议


胡凡刚:技术是手段,“有心的教育” 是本体

曲阜师范大学胡凡刚教授以《“无心” 的技术与 “有心” 的教育》为题作报告。他分享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实践案例,包括开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开发三个智能体、探索中小学学科教育大模型等。实践中,他发现技术存在局限,如AI生成的歌曲被孩子评价 “太假了”,由此提出 “三心” 理论(生理的心、心理的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超越的心),指出技术适用于可结构化任务,却难以解决生命情感、灵魂共鸣等问题。

胡凡刚表示,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通过 “格物明心”“境生象外”“道技相济”“破茧成蝶” 等路径,推动教师角色转型、突破教学困境、融合技术与教育方法、构建心灵导向的评价体系。最后他强调技术只是手段,有心的教育才是本体,技术永远无法取代温情的教育。

图2 曲阜师范大学胡凡刚教授作主题报告


胡小勇:人工智能是教育改革的“双刃剑”

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以《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为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已被纳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但其作为技术具有双重性,既带来机遇也引发挑战,正从微观到宏观层面改变知识观、人才观等。

胡小勇分析了人工智能 “通用性、强渗透性、强大生存性” 三大特点,列举作业舞弊、课件抄袭等现象说明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破解之道:以价值理性引导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过AI赋能基础教育内生变革与职业教育提质增优,以评价改革保障公平,聚焦核心素养提升高阶能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以缓解教育焦虑。

图3 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作主题演讲


模块三:两场圆桌会议 —— 聚焦实践痛点,共话落地路径


第一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第一场圆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吴忭教授主持,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淑印、华中师范大学孙建文、北京师范大学张进宝、中央电教馆张雪、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李冬、西北师范大学宿庆等嘉宾参与讨论。

嘉宾们围绕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展开交流:宿庆提出提升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需从场景应用转向深层逻辑理解;孙建文强调技术应回应学习者差异与新时代学习规律;张进宝指出教师是推动AI教学的关键,需注重教师发展与学生内驱力激发;张雪分享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进展,认为AI赋能核心在于助教助学、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李冬结合一线实践,介绍AI在代码调试与化学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提醒警惕技术幻觉;高淑印详解地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落地路径。

互动环节中,专家们就AI作文批改、数据追踪与教师积极性等问题深入探讨,呼吁加强研究落地机制,推动跨学科融合与教师应用能力提升。

图4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圆桌会议现场

 

第二场:人工智能教育

第二场圆桌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欧阳元新教授主持,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张汶、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巫雪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丁婧、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白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亚学校袁中果等嘉宾参与对话。

嘉宾们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实践:张汶介绍上海市“1+2+3+30”人工智能课程试行体系,强调课程应动态进化;巫雪琴分享名师工作室在六省推进“AI赋能课堂变革”的经验;丁婧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统领性主线贯穿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材设计;袁中果提出 “双师课堂 + 远程协同” 路径,强调AI课程需覆盖普及、专业与跨学科维度;白珍基于4300份教师问卷指出 “想用不会用” 是普遍难题,呼吁建立分学科智能体资源库。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信息科技教师应成为AI教育的先行者,需通过政策、平台、课程、人才的协同发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落地。

图5 人工智能教育圆桌会议现场


本次下午场活动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