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速递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沪召开

作者:发布时间:2025-07-08

7月5日,以“智创赛道·育见未来——生成式AI驱动教育新生态”为主题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高校人文社科“立德树人”信息科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承办,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部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协办,吸引了近400位各界人士代表参会。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主持,她在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旨在汇聚教育实践者与专家学者,分享生成式AI赋能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智慧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1 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致开幕辞


熊璋:改革信息科技课程,推进全学段人工智能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以《改革信息科技课程,推进全学段人工智能教育》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在全球科技变革背景下,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是战略选择,需坚持科学性、立德树人及学生全面发展原则。

从战略性、科学性、实操性、创新性四大维度,熊璋剖析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要义,强调要将传统信息科技课程升级为人工智能教育全学段体系,推动数字素养向人工智能素养转变,包括信息意识向数据意识、计算思维向协同计算思维等多方面的转型。


图2 北京航天大学熊璋教授作报告


祝智庭:AI 时代教育的范式变革与实践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以《AI时代的教育:范式变革与实践创新》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文化“转基因”工程,需植入“学为中心、需求驱动、人技协同、数据赋能” 的新教育文化基因,并以“道行套论”(道、法、术、器、势)为方法论框架,统领教育核心价值、政策策略、技术手段、教学工具及发展趋势的深度融合。

祝教授介绍了 “莫比乌斯智慧协议” 等课堂创新案例,针对通用大模型 “有知识无常识” 等局限,提出知识图谱约束、混合架构等破解路径,强调教育应坚守“以人为本”,培养兼具适应力、创造力和共生力兼备的未来智慧人才。

图3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作报告


陈明选:从知识传递到未来智慧的教育重构

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在《为未知而教,与AI共学:从知识传递到未来智慧的教育重构》报告中指出,大数据与智能算法正重塑认知方式,人机协同将成未来教育新常态,教育需从知识传递转向智慧激发,构建“智慧教育”体系。

他批判“过早分流”对创造性的消耗,倡导通过 “问题引领、多元互动”设计及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培养学生生存智慧与创意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完整生命”——既具备认知智慧,又具备情感与灵性维度的人才的教育目标。

图4 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作报告


张治:计算教育学驱动教育智能化改造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张治在《计算教育学驱动教育智能化改造》报告中指出计算教育学正推动教育变革,AI时代需以想象力捍卫人类价值,教育哲学应转向培养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

张治从脑科学、知识观和智慧观阐释了AI对教育的冲击,警惕AI的“偷懒效应”,推动教育从“知识崇拜”转向“创新”,强调AI是人类智慧水平提升的助力。他提出未来教育将从“工业化”走向个性化定制,教师角色将从“传递者”转为“组织者”和“陪伴者”。宝山区“教育数据大脑”的实践通过整合数据与先进算法,构建涵盖四维智能服务架构,实现校班联动与资源均衡,为教育智能化提供范例。

图5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张治作报告


林众:人工智能让数字教材“活起来”

人民教育出版社林众以《人工智能让数字教材“活起来”》为题,分析了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面临的四大难题,介绍了团队构建的安全可复用数字资源库及全学科编程平台,强调媒体应用需围绕学生知识建构。

他提出建立学习者导向的数据治理机制,通过多模态评价体系等举措保障教育公平,推动数字教材与AI融合,不仅能极大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教学灵活性,更将推动形成开放包容、持续迭代的智慧教育生态,为新时代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指明方向。

图6 人民教育出版社林众作报告


余胜泉:多模型协同的“木铎”智能教师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线分享《多模型协同的“木铎”智能教师研究》,指出当前大模型在教育辅导中的局限性,提出“人工智能教师”概念——具备理解学生诉求、丰富学科知识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多模型协同系统。

他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框架,包括多样化形态、多模态交互及三层记忆机制,展示了其在个性化答疑、错题整理等方面的功能,为智能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

图7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线分享


本次会议通过多位专家的深度分享,为生成式AI赋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指引,推动教育界进一步凝聚共识,加速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