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智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享智慧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剖析总结祝智庭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智慧教育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第二届智慧教育高峰论坛暨祝智庭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24年8月23日-2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承办,《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社支持,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毅学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赞助。
本次会议分为主会场的专家主旨报告,以及各分论坛的主旨报告、论文报告和案例报告分享。会议首日主会场专家报告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王炜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戴立益副校长致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闫露参加了开幕式,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在致辞环节,主持人顾小清教授首先向莅临盛会的各位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与热烈的欢迎,对筹办会议的各方人员和媒体等表示衷心地感谢。随后,戴立益副校长发表开幕式致辞,他点明此次会议的主题是“AI时代的智慧教育:挑战与趋势”,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在智慧教育领域作出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就,并特别强调了祝智庭教授在该领域的深耕细作与卓越贡献,对祝教授不懈的钻研精神及其研究成果对业界的重要指导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戴副校长介绍本次研讨会将通过主旨报告和论坛分享的形式展开,期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实践者、专家学者们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我国智慧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图 戴立益副校长致辞
在热烈的开场致辞后,祝智庭教授开启首场主旨报告,顾小清教授主持。
图 顾小清教授主持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作题为《数智点心灯,踏歌邀同行——GenAI时代智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主旨报告
教授的报告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是“WISE框架: GenAI时代智慧教育新发展”。祝教授表示人类进入与AI协同认知与创造的新时代,提出了“数据智慧四层框架”的新范式。他还提出了由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三者的协同作用构成的智慧教育完整生态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各部分的构成维度和要义。祝教授在讲述自己与GPT对话的故事时巧妙地融入了几分诙谐与幽默,引得全场学者忍俊不禁,让原本严肃的学术讨论变得生动有趣,全场气氛热烈。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新质教育:近未来智慧教育的新路向”。祝教授提出了新质人才的三能力六特质,新质基础教育的七个特征,以及职教新质人才培养与就业适配框架。
第三部分是“融创教育:智慧教育的创新实践范式”。祝教授在面向未来的“融智”创新范式基础上提出了“融智教育树”的新见解,构建了融创教育的概念框架,提出了数智赋能新质基础教育的融创实践新样态,并展示了“融创课堂”的实践案例,为融创方向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第四部分关注“智慧素养:协同认知与创造的核心能力”。祝教授认为人类智慧生态演化呼唤智慧素养教育,详细介绍了智慧素养的概念、六维度及其指标体系、以及教师情感劳动的重要性。
祝教授精彩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演讲赢得了参会同仁的热烈鼓掌,多位学者积极踊跃地向祝教授提出自己的疑惑,祝教授耐心地一一进行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图 祝智庭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图 现场嘉宾向祝智庭教授提问
紧接着的两场主旨报告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王炜教授主持,带来主旨报告的分别是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教授、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
图 王炜教授主持会议
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学应用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报告
王珠珠馆长以教育部领导关于智慧教育的最新讲话、杨宗凯教授的在数字化转型中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的观点、祝智庭教授在演讲中多次使用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图为引子,从智慧教学应用面临的变与不变、挑战和机遇两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王馆长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变”有教育资源之变和智慧课堂之变,而“不变”的是教学使命、组班教学的规制以及学生差异性特征。接着,王馆长从认识、能力、技术、装备、职业前景五个方面分析了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愿用、不敢用,不会用、用不好的原因,总结了研究者们在实践中形成的针对不同学科、年段、类别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的应用方式,并给出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案例,为教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指明了方向,并强调要将挑战转变成机遇。最后,王馆长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机遇就在脚下,期待学者们共同打造智慧教育新图景。
图 王珠珠馆长进行主旨报告
江南大学陈明选作题为《数智赋能: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主旨报告
陈教授首先以具体的统计数据说明了数智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岀新挑战,进而发出疑问:教育如何面向未来?AI如何赋能教育创新?陈教授在对智慧教育再理解的基础上,指出过去是知识驱动,未来是智慧驱动;过去追求标准化、规模化,未来注重特色化、个性化;未来不是知识竞争而是创造力、实践的竞争。对于未来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陈教授认为一是要以素养为本,培育终身发展力;二是要实现学与教职能转变;三是设置弹性多元,跨科综合的育人内容;四是采用问题引领、多元互动、技术赋能,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五是进行沉浸体验、虚实融合的育人场域变革;六是实现多元持续、精准分析、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变革;七是开展个性、多样、精准、智慧的学与教模式创新。陈教授还援引了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到实处,向参会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和实践思路,大家感觉受益匪浅。
图 陈明选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下午的六场主旨报告,分别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沈书生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吴忭教授主持。上半场带来主旨报告的,分别是清华大学韩锡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教授,以及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教授。下半场的主旨报告,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胡祥恩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钟志贤教授,以及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
图 沈书生教授主持会议
清华大学韩锡斌作题为《教育数字化的特征与挑战》的主旨报告
韩教授深入剖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包括互联网对教育的短路效应、技术鸿沟、教育教学体系惯性制约以及现有教学理论的局限性等十大挑战。并针对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例如构建灵活的学分和学位认证体系、打破班级课程制度限制、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构建自适应学习支持服务等。同时韩教授在展望未来数字教育的发展方向时,还分享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并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机构内外多个主体、多种因素协同努力,才能推动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
图 韩锡斌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刘三女牙作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研究》的主旨报告
刘教授介绍了AI4ES(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研究)的概念,说明AI4ES通过整合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不仅优化了教育知识发现与获取的方式,还推动教育决策、实践与改革的深度发展,强调了其在推动教育知识创新、数据分析方法多样化以及教育实践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刘教授展示了AI4ES在教育现象定量化、模型化转换方面的前沿应用,例如能够通过MOOC论坛文本分析真实学习行为数据并挖掘学习规律来预测学习成效。这些研究不仅提升了教育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教育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视角。此外,智能导学系统中的多元异质信息表征研究,通过构建时序拓展图神经网络,有效提升了学习资源知识点标注与学习者表现预测的性能。
图 刘三女牙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作题为《论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的关系》的主旨报告
郭教授深入探讨了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的紧密联系与本质区别,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慧教育以启迪人的智慧为核心,强调教育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推动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构建面向智慧社会的新型教育体系。而智能教育则侧重于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教育,通过智能化的教育产品与服务,提升教育水平和学习质量。郭教授表示智慧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人的智慧,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等,而智能教育则更多地依赖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郭教授强调智能教育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构建智慧社会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图 郭绍青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吴忭教授主持下半场的主旨报告。
香港理工大学胡祥恩作题为《大语言模型与对话型智能导学系统》的主旨报告
胡教授深入探讨了大语言模型与对话型智能导学系统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潜在影响。胡教授指出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通过苏格拉底式教学启发学生思维,促进批判性思考和主动参与,但同时也存在滥用的风险,可能导致知识衰退、智慧减损和诚信妥协等“八个致命的恶”。胡教授强调,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革新,必须在确保可靠性、安全性和伦理使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提升教育质量。胡教授提倡构建情景式学习环境,让生成式AI生成的深层推理问题由人类回答,并鼓励人类质疑AI生成的答案,以促进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胡教授在会议上演示了“苏格拉底学习园地”,演示了他在报告中所倡导的生成式AI与教师协同教学的应用流程。
图 胡祥恩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钟志贤作题为《智见AI时代的智慧教育》的主旨报告
钟教授表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其发展经历了从1.0到2.0的演进,并正加速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发展势头很猛,需要时刻跟进,否则极易掉队。钟教授同祝智庭教授对智慧教育的观点一致,认为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变思维、复合思维和人机共生能力的新型人才,以适应AI时代的挑战。钟教授指出智慧教育的学术特点是同频、迭代、跨域和绵延,需要在蝶变过程中实现悟道,通过“Smarter Education”、“WISE1.0”和“WISE2.0”概念,展示了智慧教育内涵的深化和拓展。此外,钟教授还强调了媒介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以及教育新形态的持续创新和变革。
图 钟志贤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张治作题为《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和可能路径》的主旨报告
张局长指出随着数字原民的崛起和AI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张局长强调教育的转型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深刻变革,于是提出了教育内容需要重组,教育流程需要再造,教育评价体系必须革新几个关键点,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浪潮。认为这些变革将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向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学习的模式。此外,张局长还提到了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性,认为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为每位学生定制数字画像,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作业。同时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人工智能助手的协作者,共同推动教育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
图 张治局长进行主旨报告
第一天的会议使我们见证了智慧教育领域的前沿思想和实践成果的深度交流。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盛宴,更为教育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我们也再次深刻体会到祝智庭教授学术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学术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智慧教育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构建智慧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