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AI新浪潮之下的冷思考与新出发”主题研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3-07-04

01活动背景


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成为研究的前沿焦点之一。越来越强大的生成式AI将为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拓展可能性,并改变人机协同关系,对"AI+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风险和挑战,生成式AI在教育应用中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如何提高智能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效果,以及如何处理未来教育中的人机协同价值观和伦理安全问题等。

为了探讨人工智能新浪潮下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途径等问题,"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AI新浪潮之下的冷思考与新出发"主题研讨会于2023610日至1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科学会堂举行。本次会议以华东师大承担的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主题的三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为依托,结合来自国内领域专家的权威解读,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和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协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指导,上海联通北区分公司予以支持。


开幕、致辞、年度报告及标准发布


1荀渊教授主持会议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施国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信息化处长任昌山分别致辞。开幕环节,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见证了《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和《中小学学校数字能力规划》的发布。《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与《中小学学校数字能力规范》是以三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为依托,并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品牌活动的成果。《年度报告》是关注前沿信息科技对教育发展所产生影响的指数化年度评估报告。本次发布的2022年度报告,聚焦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有效落地的评估,以及智能产品适切服务的评估。《数字能力规范》为学校数字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操作指导。目前以中国教育学会和教育部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协同工作小组的方式推进标准的落地。


02活动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主持了专题一:人工智能专家说,AGI临近了吗?该环节分别邀请了三个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解读人工智能技术的新的发展,是否预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新的拐点,大语言模型是怎样的机理,以及对于最前沿的媒体舆论是怎样的冲击。

2王飞跃教授PPT展示


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飞跃教授带来的报告主题为《大变革中的数字师生与教育智能:面向终身教育和智业社会的平行学校及其平行管理》。王飞跃教授聚焦于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他提出未来教育将涉及三类教师的共同协作,即"生物人+数字人+机器人",以满足新一代教育需求,并探讨智能技术在未来智能产业中的应用。他介绍了DeSci范式(一种去中心化的科学发展范式)和DAOs治理方法(去中心化的自治理念),提供了面向未来智能教育的理论干货。王飞跃教授提出的"平行教育"理念对于进一步发展人机协同和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指导性意义。

3许家金教授解读大语言模型


北京语言大学许家金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大语言模型的语言学机理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前景》。许家金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大语言模型进行了深入解读,介绍了大模型背后的语言学机理,体现了话语研究对大模型的指导性意义。许教授分享了人机协同能力与方法,并强调通识课程设计时应考虑哪些部分可以通过智能教师实现等。报告分享提供了除计算机和统计学以外的另一种跨学科视角,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4仲立新社长作报告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仲立新社长带来的报告主题为《人工智能与教育舆论生态建构》。仲立新老师从传播学的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的社会防范。介绍了人工智能舆论的认知模式,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教育舆论热点中的应用及启示,介绍了人工智能与舆论生态建构的相关内容,如生成新内容、内容的选择与控制、创造内容审核等就业岗位。报告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建构,指出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是人的价值体现和情感选择的结果,而媒体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创造这种领域来为未来教育创造社会土壤。


主编面对面

5主编面对面论坛讨论


吴永和教授主持主持了主编面对面环节。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核心期刊的资深主编,包括《开放教育研究》徐辉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谭明杰、《远程教育杂志》陈媛、《现代教育技术》焦丽珍、《中国远程教育》贾玉超、《华东师范教育评论(英文)》的陈霜叶等主编参与了面对面讨论。

围绕论坛主题,徐辉富主编表示,近半年来大部分文章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ChatGPT两个主题上。他欢迎跨学科视角下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相关的文章。谭明杰主编提出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教育核心主题评价的角度考虑ChatGPT的应用,并重视ChatGPT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陈媛老师对前两位主编的观点做出回应,并补充表示,在发展机器智能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人的智能发展,要思考二者的有效结合途径。研究者还可以考虑对话式人工智能在各个学段、多个情景下的应用可能性。焦丽珍主编提出两点建议:首先,投稿文章关于ChatGPT的选题呈现逐渐深入的趋势,从表面化应用逐渐转向探讨背后更深层次的机理;其次,受前面专家报告分享的启发,建议研究者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创新。贾玉超主编对前面主编们的看法表示赞同,并提出可以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知识内容和环境创造这四个层次展开更具体和细化的实证研究。陈霜叶主编表示,作为一本英文国际期刊,她提倡更加深层次的写作,欢迎在ChatGPT和大模型领域提供中国声音的论文前来投稿。最后,吴永和教授作总结,他表示通过AGI的深度应用和教育融合,希望能够回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大课题,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610日下午的会议议程以专题二“人工智能的新一波发展,促发教育变革哪些新思考?”的研讨开启。闫寒冰教授主持了这个专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专家苗逢春教授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伦理专委会主任陈小平教授做了专题报告分享,分别讨论了《人类文明角度:数字文明变局中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大模型到底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6苗逢春教授分享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


苗逢春教授总结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过去20年中引领的教育数字化政策,并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数字人文主义。这一理念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做事。同时,他还提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战略领域,包括数字基建、数字公共产品、数字素养与数字科创能力,以及数字教育体系与应用创新机制。苗逢春教授的分享着重于从国际层面和人类文明角度推动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并提供了一系列冷静而理性的思考。


7陈小平教授介绍大机制的发展与挑战


陈小平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模型的机制,即基于关联度的预测。接着,他辨析了大模型技术中存在的六个幻象,澄清了大模型发展中可能导致的误导性思想,并强调大模型是一种高效集成智能对人类的“降维打击”,但在任何专业领域都未超越人类水平。大模型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大模型引发了新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问题,因为其行为和性能并非完全可控;其次,大模型与人的合作具有双重性:大模型依赖于人类,而人类的行为也是不可控的;最后,大模型显著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但效率驱动模式面临转折点,推动着创新模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


陈向东教授主持了专题三“从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探索,预见教育变革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何为”。该专题旨在发现新的技术趋势并把握教育新机遇。本专题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永和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进行专题报告分享。郑永和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人工智能引发创新人才需求看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李政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ChatGPT对于基础教育之“基础”的颠覆与创新》。

8陈向东老师主持报告


郑永和教授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入手,介绍了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学教育的变革,即从少数人的科学向面向全体人的科学转变,以及科学教育的特征等。他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同步提升框架,并介绍了数字化实验桌面系统和数字化项目实践案例等。郑教授的分享将理论框架与实践项目深度结合,对于培养同时具备数字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人才在教育中具有启发性意义。

李政涛教授选择基础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着陆点,分享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他指出,ChatGPT对基础教育最根本的颠覆在于作为培养对象的人发生变化,人机交互将取代人人交互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此外,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也将被重新构建。李教授的分享对于基础教育未来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陈向东教授对本专题的报告分享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两位教授的分享都从ChatGPT等大模型的应用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出发,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拓展和重构未来教育的合理发展范围。


论坛:三个社科重大课题成果分享


专家论坛聚焦于华东师范大学承担的三个社科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并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锋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闫寒冰教授、吴永和教授,浙江大学的李艳教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吴砥教授共同参与了讨论。

9顾小清教授介绍社科重大项目


首先,三个重大项目之一的首席专家顾小清教授对三个社科重大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以三个重大所构建起来的跨学科、跨学校核心研究团队,公开发表的项目成果所展现的相互关联且递进式的研究主题,这些主题都指向"智慧教育"这一总的目标,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显著影响。顾小清教授还介绍了三个项目中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包括人工智能对知识观念的重塑、人工智能在体验学习中的作用、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未来生态、面向未成年人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等。三个项目目前已累积研究成果130多篇科研论文,300多个研究联盟实验学校,兼具理论与实践影响。


在专家讨论环节,在李锋教授的问题引导下,专家们围绕项目三个项目的研究主题分别进行了分享和深度互动。顾小清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影响是对教育中“知识”观念的重塑。学校所教授的不应该局限于生产产品的知识,而应该把知识生产过程纳入学校教育。李艳教授介绍了她团队在语文和英语教育智能评价方面的实践,并分享了智能作文评价效果和智能写作平台的研究案例。闫寒冰教授表示他们在课题中将教育公平分为三个层面进行研究,目标是实现素养导向的大规模个性化教育。项目中涉及到两个重要关切,即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和动态监测。吴永和教授从三个层面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首先是课题组如何整合高质量资源,其次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吴砥教授从信息素养的内涵切入,介绍了不同时代中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变化,并解释了ChatGPT对信息素养的影响,它对人机交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带来了数据泄露、隐私泄露、版权侵犯等风险。

10闫寒冰教授分享教育公平专题


03总结报告


11祝智庭教授作总结报告


在研讨会的最后,祝智庭教授发表了题为《“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新思路》的报告。祝教授提出了人机协同智能和人本人工智能等概念,并提出了前沿性的新见解。他认为技能的实用价值远高于知识,教学设计应该转向学习体验设计,而“技能第一,知识第二”成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新路径。祝教授表示,教师、学生和人工智能技术是相互促进的结构,相较于教师,人工智能对学习者的赋能更为重要。此外,祝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从知识消费走向知识创造的智能时代教育新范式,并倡导跳出精准教学,增强信息偶遇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智慧教育引领人机协同教育,祝教授对智慧教育的阐述以及引领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具有指导性意义。